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 首页 -> 学院概况 -> 新闻动态 -> 正文

走进场馆的思政课,让革命文物“活”起来,红色基因传下去

发布日期:2025-05-06   来源:   点击量:

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,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,山东华宇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挖掘德州市红色文化资源,主动与乐陵冀鲁边区革命教育基地“结对子”,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,将思政课搬进革命纪念馆,采用“场馆里的思政课”等形式,开展沉浸式教学。2025年4月18日,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部分教师携手学生代表,走进冀鲁边革命纪念馆,以“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革命精神”为主题,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“场馆里的思政课”。

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教师结合课程中“中华民族的的抗日战争”这一专题,深入挖掘冀鲁边区根据地建设历程、常大娘事迹等教学资源,精心撰写讲稿,现场开展了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武装抗日旗帜(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)、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(冀鲁边区的地道)、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(中国共产党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)、伟大的抗战精神等四个微专题教学,将纪念馆中的历史图片、文物展品等转化为鲜活的思政课教学素材,使学生沉浸其中,仿佛又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。

场馆里的思政课”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。他们面对着生动的实物展陈,时而听讲解员生动讲述根据地军民浴血抗战的英雄故事,时而和老师分享自己的感悟,抒发自己对革命烈士的崇敬。教师还带领学生走进常大娘纪念馆的地道,开展沉浸式现场教学,让学生“零距离”感受烽火岁月的艰辛。部分学生还结合自己的学习,充分利用现场“活”的教学资源,以“大学生讲思政课”的形式现场录制了讲解视频,回去和同学们分享,实现“教”与“学”的双向互动。

此次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探索“大思政课”建设的一次重要实践,通过设计“现场教学+沉浸体验+实践感悟”的教学链条,构建起“理论认知—情感共鸣—行动转化”思政课教学模式。这次探索,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地方红色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,将鲜活的人物、文物、故事转化为教学素材,让英雄人物“浮现眼前”、革命文物“开口说话”、历史场景“重现眼前”,使红色文化基因在青年学子心中埋下种子、扎下根,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。